开卷如何有益
“开卷有益”,古已有论。相关的论点与见解举不胜举,诸如:读书,使人心灵纯净,使人胸怀宽广,使人睿智涵蓄;读书,可以彻悟人生道理,可以洞晓世事沧桑,可以广济天下民众;读书,可以陶冶情操,可以增长知识,可以开发智慧……
关于开卷的益处,我个人也有三大体会。其一,读书可以养气。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读不同的书,可以养不同的气。豪气、灵气、平和之气、浩然正气都可以从书中汲取而来。久而久之,这种气激荡于我们的血管、充盈于我们的周身,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,内化成我们与众不同的特质。
其二,读书可以带来写作灵感。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已经对此做了高度概括。韩愈强调的“气盛言宜”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,则在发言、著述时,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,均能得宜。此“气”者,既是一种精神气质、又是一种人格境界,与孟子的 “浩然之气”含义接近,都可以从读书中汲取得到。另外,读一本好书,就是结交了一个心灵上的益友,结识了一个思想上的良师,思想充实了,写作自然也就有内涵了。因此,先天禀赋不足者,后天多读书,作文时自然就会“天机云锦用在我,剪裁妙处非刀尺”。
其三,读书可以自娱。读书是可以用来自娱自乐、放松心情的。随不同心情有选择地读一些书,堪称明智之举。且,据健康专家讲,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流动,使身心健康,所以让思想插上翅膀,在书中所描述的时空里翱翔,的确是一件无限快乐的事情。
培根有言: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,数学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使人有修养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!”其意同样可一言以蔽之:开卷有益!然而,并不是只要开卷,其益就会自现,开卷与有益之间的必经之路是“思考”!只有思考,才能让开卷有益!正如孔子所说:学而不思则罔。强调的是既要勤学,又要善思。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朱熹说:读书之法,在循序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同样强调了思考之于读书的重要性。惟有思考,才能吸收营养;惟有思考,才能增长学问;惟有思考,才能融会贯通,吐纳自如。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读了很多兵书,正是因为欠缺联系实际的深入思考,才最终误国害己。因此,我们不仅要读书,更要思考,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,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,学以致用,才能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以及事业的发展,实现读书的真正意义。若只是为读书而读书,根本不加思考,那就是死读书、读死书了,这样的读书态度是不足取的。
思考,就是要对书中的有关内容做深度的思索,穷其就里,探其根本,从书中发现、挖掘有益的内容,这就是读书的佳处。思考使人清明,思考使人和谐,思考使人缜密。一个人或几个人不思考,不会影响全局;如果一代人、一个民族缺乏思考,那就只能是落后挨打了。
可见,思考之于开卷有益是至关重要的。我们每个人都要既读且思,勤读善思,熟读精思。那么,读书时,如何促进思考呢?笔者个人常用三种方法:一是标记法。阅读属于自己的书籍时,可随时在书的重点、难点和精彩之处以不同颜色的笔画线标记或标以其它符号。二是摘录法。将不懂的地方或佳句警言摘录到固定的本子上,日后学习领悟。三是写心得。读书后,把最深刻的体会写成心得笔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