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我们

吃不够的大同黄糕

        吃不够的大同黄糕
  到底从什么时候喜欢上吃黄糕的,自己也说不清楚,只是在记忆里没有过不喜欢吃的印象,这样推断,大约的确是第一次吃就喜欢上它了吧。
        大同的黄糕是由黄米面制作而成的。秋季新打下来的黍子,在太阳的烘烤中,在秋风的抚摸下,晾晒得干干的,然后去尽糠皮(黄米的外壳)即为黄米。滚圆金黄的米粒倒入磨面机,在嗡嗡的磨面声中,细腻的面粉就簌簌地流到了磨面机另一端的布口袋里。儿时,每到周日,劳碌的母亲就会早早地先把黄米在水里淘一下,滤去水,待米半干时,由我或哥哥端着盆子去磨面房磨面。用淘过水的黄米磨成的面蒸的糕,会变软,但软而不粘,会更筋,但筋而不硬。只是这样加工的面粉要现磨现吃,不宜存放。
        蒸黄糕看似简单,操作起来却不容易,称得上是一项技术活。七十年代之前,如果谁家的大姑娘有一手上好的蒸糕技术,足以使其芳名远播,而婆家也会因娶了这样的姑娘做儿媳而引以为豪。
        听母亲讲,在河北出生并长大的母亲与父亲结婚后,第一次去奶奶家时,别说蒸糕了,连怎么吃糕都不会,一小块糕放入嘴里,左嚼右嚼,嚼不烂,后来那块糕干脆粘在了上腭。
        可想而知,当母亲看着奶奶端出的一盆糕面时,虽然心里想着姥姥的“到了婆家要勤快,要孝顺公婆”的家训,却束手无策。奶奶就一边蒸糕,一边自豪地、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对母亲说:“老三家最能干了,噼啪两下子,黄灿灿的糕就做好了,又软又筋的,我和你爹吃不够。”奶奶说的老三家指的是我的三婶,母亲的妯娌。而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小饭馆买上一斤糕,声音很响地吃着,嘴里还说:“这糕就是没有妈做得好。”于是,为了不让婆婆再为自己蒸糕,为了能使丈夫吃上自己家里的糕,生性要强的母亲便下决心,一定要学会蒸糕。
       后来,母亲果然学会了,且蒸得令父亲赞不绝口。而母亲蒸糕时,我总是兴致不减地守在旁边看。锅里的水“哗哗”地翻滚着小波浪,“突突”地冒着白气。母亲把水加入黄米面中,粉(类似于和面)成颗粒状。然后往笼屉上一层一层散,这样熟得均匀。全部散完后,锅盖要盖得严严实实,否则,一旦漏气,就会熟一块,生一块。十几分钟后,母亲麻利地把蒸熟了的面倒进瓷盆里,开始搋糕了。母亲用拳头使劲地揉和蒸熟了的面。刚出笼的面虽然很烫,但必须马上搋,于是一碗给手降温的凉开水便是搋糕的必备品了。母亲时不时把手放在凉水里浸一下,并把凉水甩干净,凉水若带入糕中,糕便会变得粘不叽叽,粘嗓子挂牙的,真的就难以下咽了。母亲就这样揉来捣去,最后一翻,先前松散的面疙瘩就揉成了一整块近似椭圆形的糕。搋好的糕极富光泽且浑圆细腻,很有弹性,就像小小孩的屁股蛋儿。再往上抹一点麻油,就更黄,更亮了,让人垂涎欲滴,胃口大开。
  这种不经油炸的糕叫素糕,吃的时候要用铲子铲。因为太筋或太硬的糕有时能把筷子弄断。铲子一铲,糕拽得老长。铲糕前,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周围,每人一小碗菜。母亲一手扶糕盆,一手执饭铲,挨个铲糕。先是爷爷奶奶,然后是爸爸,下来是哥哥和我。有时候,轮到母亲最后一个时,刚铲好,不等吃第一口,爷爷已经等着吃第二铲了。为了给大家铲糕,母亲的碗就总是不停地端起、放下,等大家吃得差不多的时候,母亲才开始安心地吃饭。
  糕要和着菜一起吃,用山药、粉条、豆角、豆腐熬在一起的汤水较多的大烩菜就不错,因为没有汤的炒菜不宜作下糕菜。肉汤蘸糕,那更是难得的佳肴美味。用筷子夹一块糕,蘸满肉汤送到嘴里嚼几下,舌头一卷,喉头一动,“咕噔”一声咽下去,吃饭竟有了一丝成就感。
    而爱糕的孩子们则没有菜也能嚼得有滋有味。小时候放学归来,很多孩子不待饭好,便用刀薄薄地切一片中午剩下的糕,在上面抹上麻油,撒上一点细盐,便乐呵呵地一边吃着,一边走东家、窜西家,直到家长们站在街门口,喊着他们的乳名,让他们回家吃饭时,才一个个忙不迭地往家跑。
  糕的另一种吃法叫油炸糕。把糕揪成小块,不用擀面杖,用手撑成包子皮一样的圆片,在里面包上豆沙、红糖或菜馅,然后放到油锅里炸,这就是油炸糕。撑好的糕片也可以不包馅,直接炸好后,在上面撒一层白糖,就是炸糕片了。
  小的时候,每当母亲炸糖糕时,我和哥哥也挽着袖子帮忙,说是帮忙,实际上是为了先吃为快。我和哥哥总会特意给自己包一个糖格外多的糕,放进油锅里炸时,四只眼便目不转睛地盯着油海上飘动的糕,生怕不能从众多的糕中找到我们各自做了记号的糕。糕从冒着油烟的锅里一捞出来,糕面上结了一层焦黄的油嘎渣,稍凉一会儿,两张小嘴就迫不及待地咬向了糕。“咔嚓”“咔嚓”的,外脆里软,又烫又甜的糖汁便顺着嘴角、顺着糕往下流,伸出舌头四下一添,将嘴唇上的糖汁儿舔干净,比直接吃一大块糖可美多了。现在想来,仍满口流香。
        黍子做成的糕耐饥抗饿。吃糕的地方都知道这样一句话:“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,馒头米饭饿断腰。”意思是说米饭松,馒头暄,莜面和糕最耐饿。只要有块糕在肚子里,干活就有力气,哪怕再重的活都能坚持下来。农民以糕为主食也就不奇怪了。
       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吃糕也取步步登高之意。于是,小孩出生、满月,要炸糕;新屋落成,要炸糕;招待客人,要炸糕;娶媳妇,迎女婿,更要炸糕;甚至于老人辞世,招待吊丧致哀的亲朋好友依然要炸糕。这样想来,迎接一个人来到世上的是一顿糕,送他离开人世的,也是一顿糕,只是,吃这两顿糕的人永远不是他本人。
        还是淡泊一些,宁静一些,怀一颗无喜无忧、无得无失的心,去好好品尝有生之年,能吃到的那些糕吧!

商务垂询
电话号码:0352-2891877
 

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法律声明 | 投诉与问卷 | RSS订阅 | 常见问题
山纳合成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京ICP备050189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