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补牢”莫在“亡羊”后
DateTime:2013-06-14
“补牢”莫在“亡羊”后 “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 意思是说,发现羊丢失后赶紧修补羊圈,还不算晚,因为可以防止羊再次丢失。 从安全角度来讲,这个故事寓意:发生事故后,吸取教训,深刻反思,完善工作,以确保事故不会再次发生。这种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的“亡羊补牢”虽然是必需的,但面对事故造成的损失,面对事故中鲜活生命的逝去,面对亡者家属的悲痛欲绝,试问,谁还有勇气说,“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”! 这种预防“下一次”事故的“补牢”,岂不是显得太过苍白无力了吗?这种“亡”而后“补”的做法看起来是“防”,事实上,这种“防”是被动的“防”,片面性的“防”,消极的“防”,而这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“防”,往往又是防不胜防的。 现代工业生产中,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的不断出现,生产的大规模化、复杂化和高度的自动化以及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品种、数目的增多,对安全工作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,绝不允许出现“亡羊”现象,这就要求必须提前做好“补牢”工作。倘若能未雨绸缪,平时想在前,防在前,严在前,细在前,做到“牢”不可破,又何至出现“亡羊”呢?那么如何做到牢不可破呢?笔者以为当加强以下工作。 作为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,要做好两项工作。一是安全制度严落实。各种安全制度可谓“牢”之砖石,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政策保证。有效落实安全制度,确保各项制度有效的运作,就要在制度的公平执行上下功夫。在制度的落实过程中,各级领导、广大职工要时刻牢记“严是爱,松是害”,大力突出“谁抓都不越位,怎么抓都不过分”的核心理念,层层抓、层层管、层层分解,调动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,形成“全员抓落实”的氛围,达成“安全工作,人人有责”的共识,彻底消除制度落实不严、不到位的现象。二是安全奖惩严考核。安全奖惩办法可谓“牢”之水泥,是抓好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。在奖惩工作上,绝对不能因一己私情而雷声大雨点小,处理事故时对人不对事,喊的重、处理的轻,使奖惩办法的考核几乎流于形式,使执行过程和结果歪曲变形。严格安全奖惩考核工作,就要赏罚分明,防止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结果,同时加大考核的幅度、频度和力度,坚持目标具体、责任明确、量化考核、定期奖惩、认真兑现的原则,对于在安全领域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人员,要给予重奖;对玩忽职守、冒险蛮干、违章指挥、违章作业而造成重大事故及经济损失的人员,要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。 作为化工生产的一线人员,广大职工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!做好自我保护,首先要严格遵守各种规程。工艺规程、安全技术规程、操作规程是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称为“三大规程”,是保障职工人身安全、按章操作的规范和依据,是指导生产,保障安全的必不可少的作业法则,具有科学性、严肃性、技术性和普遍性。对规程的轻视,必然导致违规带来的苦果,因此,绝不能让各种规程流于形式。做好自我保护,还要在生产中勤观察,及时发现设备、工艺上的缺陷及潜在性、苗头性的隐患,及时汇报,主动进行攻关学习,掌握事故防治方法,遇到险情能紧急处理,确保安全生产。只有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,处理隐患的技术提高了,才能在生产中避免错误操作,及时排除各种事故和隐患,确保自身和企业的安全。 总之,“亡羊补牢”永远比不上“预防为主”!做好安全工作,最关键的在于“亡羊”前的防范,在于重心下移,关口前移,把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都想到,不断增强超前预测和防范能力,加大各种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力度,强化安全基础管理,规范安全生产行为,严处“三违”行为,消除管理“短板”。安全工作一定要严在平时,细在过程,实在现场,勤在检查,重在规范,把各种预防措施做在前面,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,把安全“篱笆”加固得更牢。只有这样,才能跳出“亡羊”之后忙“补牢”的怪圈!
|